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820 (第1/2页)
锦宁没有反对,他便也没赶吴证走。三人进到厅堂里坐定,杜锦宁吩咐青木:“去把我书房里那几个锦盒拿来。”青木立刻出去,不一会儿就回来了,手里捧着两个锦盒,跟在他身后的两个丫鬟手里也同样捧着两个锦盒。在杜锦宁的示意下,他们把锦盒打开,放到桌上,退了出去。“皇兄请看。”杜锦宁做了个请的手势。赵晤和吴证,还有吴公公与吴证的长随心里早已跟长了草似,好奇的不行了。只是赵晤碍于自己的身份,端着架子,没有猴急地上前去看。其他人自然也不好表示出来。此时见邀,赵晤这才起身,走了过去。“咦?”看清锦盒里的东西,他吃了一惊,伸手从锦盒里把里面的东西拿了出来。尊卑有序,皇上没看完,吴证不好凑上前去观看。但心痒难耐,他早已伸长了脖子想知道锦盒里装的什么。此时看到赵晤从锦盒里拿出一个流光溢彩的东西来,他终于忍不住,起身走了上去。“这是……瓷器?”看清楚赵晤手里的东西,他也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。瓷器,早在隋唐就十分盛行。不过唐代盛行蒸青团茶,团茶细研成粉,成了绿色抹茶状,当时人们便喜欢增益绿色的茶具。青绿色的浙江越州窑瓷是陆羽在里最为推崇的茶具。宋代则开始流行研膏团茶,茶色尚白,人们青睐凸显白色的黑瓷茶具,福建建州的兔毫盏脱颖而出。在杜锦宁的前世,明朝开始流行散茶。散茶茶汤清纯,能衬托出茶叶叶片的姿态,白瓷茶具更能衬托出茶的微妙的美感,于是白瓷开始受到追捧。景德镇从唐代起就以生产白瓷而著称,散茶的发展,将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提升到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。当时所有的瓷窑都干不过景德镇,纷纷倒闭。景德镇在明清一枝独秀,一统瓷业,却因为瓷器技术不成熟没办法做大件,江苏宜兴宜兴便因能做粗陶大缸得以奇迹般的存活下来,后来更是发展了制壶之业。于是“景瓷”“宜陶”便成了茶具的代名词。☆、第四百四十一章钱烫手啊现在,炒茶绿茶因为杜锦宁的出现提前问世,因为味道好,冲泡方便,散茶渐渐取代了团茶饼茶。像杜锦宁这样走一步看十步的搂钱耙子,看到虽然生产了白瓷、名声却还不显的景德镇,怎么会不朝它伸出自己魔爪呢?早在她推广茶道之初,她就派庄越去将景德镇的几个重要窑口买了下来。然后,茶客们看到精美的茶席上摆放着的洁白的瓷器,自然要打听这种瓷器哪里有卖,于是杜锦宁开在京城的瓷器店,就生意火爆,从而推动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。杜锦宁上辈子除了做农学研究,还是个兼职的网络作者。网文作者因为要写,查的资料非常多,知识比较驳杂。偏杜锦宁的记忆力又很好,看过的知识都能记下大半。她写过一篇瓷器题材的,瓷器的资料记得很清楚。青花瓷是在白瓷的胚胎上用青花料画上图案,再加釉,用一千三百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成。而青花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氧化钴。而这种氧花钴,可以从大食的一种叫苏麻离青的矿物中提取出来。其实不光是瓷器,因为里许多穿越者到了古代要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