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81 (第2/2页)
r>开什么玩笑?李安找来了工作人员。“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被贴上蓝色标签?”“自然是够不上威尼斯标准。”工作人员理所当然的说。李安皱了皱眉。“打开放映机,我来看看。”工作人员挑了挑眉。虽不解此举为何,但还是遵循着李安的意愿将刻有此部电影的DVD插入放映机。室内的光线有些强,李安吩咐工作人员合上了窗帘。双手合十,坐在荧幕前的沙发上,等待着影片的开幕。根据他往日的观影经验,正片要在2分钟左右的片头后放出。但出人意料的,这部电影的DVD刚被读取便直接出现了正片。很快,李安便明白了为什么工作人员会判定此片“不合格”。粗糙的画面,抖动的镜头、要不是他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一位不逊于他的年轻导演,几乎要认定这是一个学生的练手之作。他甚至可以笃定拍摄这部电影的机器就是普通电视台里的摄像机。太粗糙了、太粗糙了.......李安皱了皱眉。电影是基于科技的新兴艺术,是基于视听语言上的高投资作品,但凡纵观电影的发展史,你会惊讶的发现,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都与电影技术的革命息息相关,黑白、彩色,2D、3D,单声道mono、双声道L·R、四声道环绕立体声、以至于最后的普莱瑞思投资的杜比环绕全景声.......电影是依附于科技的艺术,电影是高消耗的资本投资品。它是艺术,但一定程度上又不仅仅是艺术。他的老朋友昆丁曾经说过,世界上所有故事的雏形只有300个,而余下的,不过只有导演的视听语言以及电影技术罢了。他是个电影人,也同所有的电影人一样是个技术控。而面前的这部作品。这部来自那位曾经用一部惊艳整个欧洲的导演的新作品。画面、声音、灯光。三者皆无。江郎才尽?才思枯竭?看着面前的画面,顿时不知说些什么才好。他几乎想立刻关掉放映机将DVD塞回那个象征着“未录取”的蓝标盒子,但是这部电影是他亲自请来的,出于礼貌,他还是坐在位子上,煎熬的继续品酌。十五分钟。度秒如年。影片叙述的极其缓慢,纪录片式的行文风格以及整体的真实架构,让它变的拖沓而使人厌烦。导演的摄影基础与叙事技巧还算扎实,但这并不能掩饰屏幕上甚至能看得到盲点的画质问题。就算没有投资资金,为什么宁愿用摄像机也不直接换画质好些的照相机呢?3D、5D3哪一个不比电视用的摄像机拍摄效果好?这位导演,还是太年轻了。看着看着,不由得发起了呆。点了根烟,时不时的抽着。直至第一个爆破。子弹与屏幕中央的主人公擦肩而过,射中了摄像机。屏幕碎成了几瓣。如同碎石似得,玻璃一瞬间奔涌了下来。此时李安才认识到。这是真的,不是演戏、不是作假。这是真真切切,实实在在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