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 播种(上) (第9/10页)
是县城里最大的城镇,也是县城的中心。若骑上电瓶车,从城镇这头骑到那头,也不过是四,五十分钟的路程。城镇周围其他区域倒也不小,但主要都是一些林地,农田,水塘之类的。这些区域被划分成一些乡镇或村集,如什么王集镇,刘集镇,张集镇。。。这些集镇之前往往是一个个大姓家族聚集的地方,政府便以此命名并划分了这些区域。集镇相较城镇要更加的贫困,集镇里稍大的少年都去城镇里念书了,青,中年也都去城镇或外地打工了。如今仍留在集镇里的人,往往不是务农的老人就是留守的孩童。 学校里一大半的同学都是来自集镇这样的乡下,我们班自然也不例外,他们户口本上户籍一栏里都写着“农村”。他们中大部分是留守家庭,单亲家庭,或者干脆就是孤儿。他们往往出生在集镇的小诊所里,住着自建的砖瓦房,过着清贫但相对自由的生活。 而学校里另一小半同学则是城镇户口,这些同学要不是父辈原本就是城镇原住民,要不就是父辈先前从乡下来城里打工,吃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,在城镇里买了房落了户。后来这另一小半同学也就诞生于城镇的大医院里,便直接成了“城里人”。而我便是属于后者。 我们城镇群体的孩子,相对来自乡下的孩子要富裕一些。我们住着商品房,上着城里的幼儿园,小学,初中,以及未来的高中。每天上下学,不是父母接送,就是自己骑自行车或电瓶车回家,而我们这部分同学被称为”走读生“。相对应的便是”住校生“,顾名思义,就是上学期间要留在学校住宿的学生。“住校生”中大部分都来自乡下,当然也有少部分是因为县城里的房子离学校太远而被迫住校的,或者还有极少部分是跟随父母从外地过来打工而转学过来的,他们往往在县城里没有固定的住所,所以也只能选择住校。乡下来的同学们每逢假期如果想要回家,就得背上大包小包坐上好几个小时的大巴,非常的辛苦。而且大多数回到家里还得干农活,做家务,少有时间休息,玩耍。 我们如今已经初三了,便自然的被背负起学校的中考升学的指标压力。因此,学校将之前的”双休周“改为了“大小周”,以增加我们的学习时间。大周,是一周上六天半的课,只在周日下午有四个小时的外出假期;小周,则是正常双休。从初三开学以来,我们都如此一大周,一小周的循环着上课,直到中考结束,更准确来说是直到高考结束。如此,住校生们便每隔一周才能回家一次,其他时间吃喝拉撒睡都只能待在这个小小的”监狱“里。但学校里的物资内容总是有限或重复的,住校生们也需要在封闭式管理期间偶尔与外界产生联系。比如规定范围内的,购买校内没有的学习用品,日用品,食品;或规定范围外的违禁品,如电子产品,课外书,烟酒,刀棍,吹风机,卷发棒等等。。。 因为有了这条缝隙,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“生活委员”这个桥梁。生活委员几乎都是走读生,因为他们往往有交通工具,而且有资格在上下学期间自由外出。生活委员除了帮助同学们对接外界物资,偶尔也需要帮助老师采购一些东西。当然了,生活委员对接的物资肯定是不局限于规定内的东西,其中违禁品肯定也是少不了的,自然也是偷偷摸摸的。至少我作为生活委员这么多年来说,都是不局限的。住校生们也不都只是麻烦我这个生活委员一人,他们也常常会直接请自己其他的走读生好友帮忙,如此分摊了我不少的压力。 我性格平和,好说话,有一辆小电瓶车,家住学校南边三公里内的小区。拥有如此条件的我便与这个职位的需求十分匹配,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这一份苦差事。好在,我也十分乐意与同学们交流,为同学们服务,这给年轻的我以价值感,所以我一直乐此不疲的服务着同学们和老师。 说起违禁品,其中电子产品和课外书是被禁的最严的,但这些也是同学们最需要的,也是我帮同学们“走私”最多的。在信息黑域的学校里,课外信息就似是原罪,校内的图书馆和电脑机房更是被锁的严严实实的,同学们平时根本没有私自进入的可能。反正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至今也是从没去过图书馆的,甚至都不知道它被设在哪里。电脑机房倒是去过,那是每两周一堂的信息课。但在这课上同学们是完全丧失电脑控制权的,几乎全程都是在看老师的远程cao控。即使偶尔老师在下课前施舍十分钟的自由控制时间,此时的电脑网络也是被限制的。这致使我们最多只能玩玩金山打字上的小游戏,但即使是如此小游戏,我们也是玩的不亦乐乎。 我作为走读生,还可以在晚上回家时玩手机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