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做3的正文(上) (第7/8页)
是真的心累,一句话要叹上五六口气,“小许是小许,均朔是均朔,这点我还是分得清的。” “行了下个话题,我还没买礼物呢,”郑棋元挥挥手,单手捧杯猛喝一大口,这东北大爷愣是把热水喝出了白酒的气势,“也不知道该买点什么,生日是很重要的啊……” 什刹海有家酒吧,老板每个礼拜会随机挑一天下午搬出胶片放映机,挑一盘老电影自顾自地开始看。放映前没有任何通知,场地也不大,能不能看上全凭缘分。 郑棋元那天下午心血来潮,推门进去的时候,一场《甜蜜蜜》已经放到了李翘和黎小军第一次分手。李翘问黎小军,万一小婷也遇上了一个蓝颜知己,他要如何自处,黎小军答不上来,香港街头人来人往,他们像两块被浪潮拍打的顽石,最后是李翘先迈步向前。 场地的座位摆得随性,郑棋元找了张塑料椅子坐下接着看,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瘦高青年转头看了他一眼,两人在放映机稀里哗啦的滚轴声里互相点点头,就算打过招呼了。 《甜蜜蜜》上映那年郑棋元16岁,喜欢这首歌,更喜欢邓丽君,于是暗下决心怎样都要看一场。没想到钱是攒够了,附近相识的盗版光碟店老板却因为家中丧事迟迟没去进货。那老板拍胸脯打包票,说家里事情一办完就立刻动身去进货,搞得郑棋元反而不好意思说去别家再看看。就这么拖了一个多月,才终于租到碟片。然而真真是好事多磨。忘记是受潮了还是怎么的,那张碟放出来的画面里人和景看起来都模模糊糊的,郑棋元看完半天没缓过来头晕。 等还了碟片,又过了几天,回味慢慢涌上来,到最后留在记忆里不是张曼玉认领尸体的那一场哭戏,而是李翘和黎小军在码头约定好,自己去和落魄了的豹哥坦白,要黎小军等她回来,黎小军撑着伞站在岸上目送李翘离开,心中明白他又被放弃了——重情重义的李翘会选择和有恩于她的豹哥去纽约重新开始。 当时的郑棋元看不太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,只是第一次如此深刻地发现,原来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和对方在一起。 这部电影他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遍,和徐均朔在一起之后又看过一遍,那一次看的心情又不一样。两个人少有光明正大出门轧马路的机会,就窝在郑棋元家客厅约会。茶几摆上小食,地上丢几个软垫,关了灯,坐在沙发前手牵着手看张曼玉和黎明剪不断理还乱。 邓丽君歌声第一遍响起时,张曼玉正坐在黎明自行车后座,两人一起路过香港的人间烟火,郑棋元凑过去,在徐均朔耳边小声地跟着唱,唱完笑嘻嘻地问他:怎么样,哥唱得是不是很好听。 影片结束之后,老板在吧台上放了柠檬水和奶糖,还没走的观众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散地聊天,或者帮忙收拾场地,郑棋元上午刚刚送走徐均朔,手机和他本人都难得清静,也不想回空空荡荡的公寓,就在高脚凳前坐了下来,剥了一颗糖,慢慢地喝柠檬水。 一转头,那个青年也在他旁边坐下来,说好巧。郑棋元从这第二次巧合里琢磨出点味道,不过也没去深究。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搭上话,从李翘黎小军聊到黎明张曼玉,聊上个世纪的中国和无根的一代。最后互相介绍自己,一个说我是个音乐剧演员,另一个说好巧,我以前也上过台。 这个青年就是许岱,两个人交换了联系方式,就这么算是认识了。 然后是某天许岱约他出来吃饭,饭桌上许岱拿手机屏幕当白板,眉飞色舞地给他讲自己创作过的,或者正在创作的一些剧本,郑棋元被这股热忱所感染,就投桃报李,讲讲自己演过的戏,间或穿插一两个舞台乌龙活跃气氛。一顿饭下来,两个人仍然聊得投契,就商定好有空再聚。 许岱比他年轻,但相差岁数不大,说话做事都很有分寸。他们心照不宣地推进关系,该牵手就牵手,该接吻也可以接吻。郑棋元找回了熟悉的步调,一招一式都接得游刃有余。 他想这才是他这种人寻求亲密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,没有该死的封闭式录制创造吊桥效应或者什么其他心理学现象,也没有小年轻的横冲直撞蛮不讲理。别说徐均朔,郑棋元自己也无法给对方一个承诺。那种看起来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活力说到底是一种假象,他的脾气他的思维他的生